廣汽本田裁員900人 真是被中國車企打怕了
2023年,如果說在中國汽車市場里誰最難受,可能就是合資車企們了,尤其是日系品牌,那叫一個窩囊。在廣汽豐田裁員之后,這回又輪到了廣汽本田,本田官方表示將裁掉廣汽本田的約900名合約工,雖說裁員浪潮在現在不算什么新聞了,但是要注意的是,這是本田汽車自1998年與廣汽合資生產汽車25年來,第一次實施裁員。
25年以來,第一次裁員,直接干掉近千人——這樣連起來看,就有轟動效應了。曾經被譽為“買發(fā)動機送車”的本田,為什么要開始裁員了呢?其實從企業(yè)運營的角度來看,裁員的根本是為了降低成本,減少不必要的開支,或者砍掉不賺錢的部門。而廣汽本田作為日系品牌在中國最重要的前沿陣地,裁員就意味著最近的日子不太好過。
從乘聯會發(fā)布的數據來看,今年1-10月份,日系乘用車的市占率為14.5%,與2022年同期的18.7%相比,減少了4.2個百分點;其中,廣汽本田的銷量總計約49萬輛,同比下滑 18.5%。比如情況比較嚴重的一汽豐田,2023年全年銷量目標為102萬輛,但乘聯會數據顯示,1-10月,一汽豐田的零售銷量為65.18萬輛,完成率僅為54%。也就是說,一汽豐田今年完成全年銷量目標,已經沒太大可能性了。
普遍下滑,就是日系車企2023年的主旋律,豐田、本田兩大扛把子品牌都拿不出什么出色的成績;而相對應的是,中汽協數據顯示,今年前10個月,中國自主品牌乘用車銷量取得了22.2%的同比大幅增長。
此消彼長,就是這么回事。伴隨著日系車企的逐漸式微,中國車企的昂首闊步,大家肯定都看在眼里了。今年以來,很多中國車企紛紛開啟了價格戰(zhàn),如果把年初和年末的價格做做對比,應聲直減10%的都大有人在。而很多日系車企也紛紛跟進了降價,但跟中國車企相比,無論是降幅還是誠意,都還是差了點。
這說明了什么?從根本上來說,中國車企已經擁有了全產業(yè)鏈把控的能力,因此成本控制也越來越精細,所以才可以做到“把價格戰(zhàn)打到底”。此前,日系車企最拿得出手的就是成本控制,如今被中國車企紛紛趕超,自然也沒了優(yōu)勢。就像一場持久戰(zhàn),誰能扛到最后,誰就是市場的贏家,很慶幸,這次中日之間的產業(yè)博弈,應該是中國笑到最后。
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,那就是日系車骨子里的保守,還有面對發(fā)展大勢的猶豫不決。當中國車企都在全力轉型新能源的時候,兩田、日產、馬自達、三菱還在抱著燃油機不放,豐田高管更是說出了“中國電動車落后”的狂言,最后還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。國產車已經在車機大屏、AI智慧功能、輔助駕駛等方面玩出了N多花樣,日系車還死守著中控小屏、平平無奇的內飾、摳摳搜搜的配置,唯恐中國用戶不知道啥叫“性冷淡”。
你說日本人懂中國人嗎?懂,但那是十年前,日系車還占個“省油”的名頭。但是現在,日系車企轉型新能源慢慢吞吞,市場已經被大大小小的中國造車新勢力們瓜分殆盡,要省油有省油,要快充有快充,配置更是實惠大碗,10萬級的車子甚至就能完虐日系20萬元級了;再加上今年中國車企全面發(fā)力20-40萬元高端板塊,更是讓傳統(tǒng)的日系C級車、中大型SUV無力抗衡。
所以,今年日系車企在中國的操作就是減產、裁員,以至于整體撤出中國市場。本質上,這是中國車企對傳統(tǒng)日系品牌的合圍,是中國自主車企在新能源時代的一場勝仗。當然,如果放眼全球市場,日系車企依然還是能吃香喝辣,但這就更證實了中國是全球最具生命力的汽車市場,也是內卷最激烈的市場,連豐田、本田都叫苦不迭,這就很能說明問題了。
但也不能說日系品牌就完全消沉了,如果能夠撇去溢價、努力學習中國新能源車企的打法,按照日本人的學習能力,估計還是能回過氣來的。而最大的問題就是,中國車企是不是還會給日本品牌喘息的機會?